菩提心和空正見十四世達賴喇嘛: 【空正見】愛我執的過患和愛他執的功德,正如《入行論》所提到的:世間輪迴中,一切的痛苦,都是從愛我執而產生;一切吉祥的、美好的都是由愛他心、無害他人的善行而產生,所以只要是壞的都是由愛我執而來的;只要是好的都是從愛他心而有的。(註:盡世所有樂,悉由利他生,盡世所有苦,皆由自利起。廣論,P.225。)在修學道次第時,聲聞、獨覺及阿羅漢,只能圓滿自利,安住在自我解脫的涅槃中,無法利益一切有情,因為愛他的力量,不夠堅強的緣故。菩薩在修學道次時,可以在剎那間累積無量的功德,有如此強大的心力是因為緣一切有情的心,希望一切有情可以離苦得樂的清淨意樂而能快速的累積資糧。如沒有一切有情,則菩提心發心的心力,無法如此強大,所以《入行論》中說:能從輪迴苦海中解脫是由至尊及一切有情而得到的。因為佛果是由希求利他的發心,加上希求佛的功德而成辦,所以成就佛果的功德上一半靠佛陀,一半由眾生。而得到此功德,因此在感恩佛陀時,也要感恩一切有情。否則即沒有道理。總而言之,從無始至今,真實的執著和愛我的執著,一直深沈地存在我們的內心中傷害我們,所以無奈的受到此二執著的傷害而痛苦無量,如果這兩種情緒、執著不斷除的話,未來必會傷害我們而令我們痛苦,所以我們對此二執著必須視為仇敵而斷除之。如何斷除呢?首先須保持距離再對治之,但是這對治非由發願、迴向而來,非由早晚課誦、修法而來,非由禪定而來。愛我執的對治是愛情趣用品他心,真實執著的對治是空正見,所以佛陀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的精髓是菩提心和空正見。同樣以「空正見」而言,無論看到悅意境或不悅意境而生起貪、瞋時,會覺得作用真實從境上產生,會完全相信諸法真實從境上而有,生起完全真實的執著。透由《中論》的學習,反覆不斷聽聞中觀正見的解釋,會生起「咦!真的是這樣的嗎?」這時已去除了完全真實的執著,內心產生了疑惑的狀況。再反覆不斷串習生起「應該是無自性才對!」的想法。再繼續反覆串習完全通達空性,這是比量證得空性。當反覆不斷串習,對空性的二相慢慢消除,對空性的現象越來越清楚之後,就能現証空性。現証空性時,剛開始根本定和後得道是有次第生起,之後反覆串習,根本定及後得道可以在同一時間一起成辦,我們的心會隨著因緣愈來愈細微,功德愈來愈增長。這種證量,也就是福德資糧的「菩提心」和智慧資糧的「空正見」,這二者是成佛的二大主因。因為這二者,所以証得佛果時,由菩提心而成就他利色身,由空性而成就自利法身。因為因果論,所以在緣起下能產生這樣的因果作用。因為菩提心與空性而成辦二種資糧,最後成就二種果位。密乘功德也是透過菩提心和空性的基礎下才能獲得密乘的成就,沒有這二者,密乘成就是不可能的。  緣起性空【空性】【二諦】【因緣起故而是空】【緣起、空】一般說來,面對萬象的現起,我們會這麼認為:這是這個、那個,或說這是有的、那是沒有的……等等。凡此種種,都是世間人們在事先所共許的,也就是一澎湖民宿般情形下這些現象是存在的。然而當我們更深入地觀察,則會問到:這些所現起的現象到底是什麼?它的實相何在?真實義又是什麼?像這般觀察方式,即是一種較趨近於實相的心識。因此,所謂的二諦,簡單地說,凡是由概念……等「名言量」的心識所推尋到的法,就稱為世俗諦;凡是心識以趨近實相的觀察方式所發現的法,即稱勝義諦。以上,乃是中觀派關於二諦的安立方式。  在生活裡,大多時候感官所現與境上所顯是互相符應的。而前述所提關於二諦安立的情形,就是為了幫助我們真正了解實相。在這方面,中觀宗的安立方式是最具足正理的。但這不是因為它是佛所說的,或說它是中觀宗,就認為它是最高、最究竟的——並不是這樣的。所以世尊說:「凡諸比丘與智者,當如燒鍛冶鍊金,於我教誡善觀者,非唯敬故而取信。」那麼,到底什麼是諸法的實相?《心經》說到:「照見五蘊皆空。」意思就是:觀照到五蘊的本體自性都是空的。再譬如說,《心經》提到,無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等等,就在表示這些內外諸法都是沒有本質、沒有自性的。  眾多般若經典有廣、有略,最簡略的是《一字般若經》,這一個字就是「阿」,「阿」在梵文中是「遮止」的意思。遮止什麼呢?遮止我們所顯現的自性,因為諸法是沒有自性的。當現起諸法時,我們說這個是這個,那個是那個,會覺得法本身、境本身有一個真實的實有。譬如說,我眼前這些花,如果它是實有的話,應該可以從花的顏色、形狀、枝幹……等方面找到花的真正存在才對。再譬花蓮民宿如說「我」,乍看起來,會覺得在身心五蘊裡有個「我」,可是去觀察、尋找的時候,根本找不到「我」。  總之,包括如上所說的,包括我們所皈依的佛,我們所生起大悲心的眾生,還有能夠對佛啟發信心,對眾生啟發大悲心的我,仔細去找的話,都是找不到的。如此,去尋找而找不著,那是不是說沒有呢?也不是沒有的,是有的。法的存有方式不是自有而有,不是自主而有,而是依他而有的。所以《中論》說:「因緣起故而是空。」萬事萬物不依緣而起就不可能有的。根本沒有那種同時是依緣而起又不依緣而起,也沒有一種是非依緣而起又非非依緣而起的。  所以承上所說,去尋找而找不到,但找不到卻不是沒有,但是怎麼個「有」法呢?它的存有方式是因緣而有,是取決於因緣條件。正因為它是相對於很多因緣條件聚合而有,所以說諸法自性是本空的。自性本空就是空性,而證得空性的心又是怎麼證到的呢?是僅僅遮住所要破除的對象而已。一般來說,所遮有兩種:一個是非遮,一個是無遮,這裡的空性屬於無遮。所以說「阿」這個字是遮止的意思,以表示它是空性。  一般來說,法有很多法性,那麼究竟的法性就是空性。為什麼說空性很重要?在《中論》裡有一個偈頌意思是說,一切由於煩惱和業力所輪轉而造成許多戲論;當這些煩惱、業力被淨除後,所有戲論也隨之而盡。進一步解釋說,生死輪迴的痛苦是由業而有,業則是由煩惱而造作,煩惱乃是由於非理作意的分別心而產生,此一分別心則是由於我執實執的戲論所形成。那看房子麼到底什麼樣的法可以對治、根斷實執的戲論?只有證空性的心。  在梵文中提到一個句子說,滅諦有兩個意思,一個是說誰能夠用空性去破除,這稱之為滅諦;另一個是說在何處破除——在法界當中破除,這也稱為滅諦。所以說,如果明了、了知空性,就稱為解脫;如果不了知空性就陷入輪迴。輪迴和涅槃是基於空性的了不了知而安立的。那麼,空性的究竟義為何呢?就是「緣起」的道理,所以「空、緣起」、「緣起、空」事實上就像一體的兩面;這一面是空,那一面是緣起。所以龍樹菩薩他禮讚世尊——我們的佛陀,是基於佛能夠自由自主的教說,展示「緣起」的甚深道理而作禮讚的。宗喀巴大師也相順於此而造了「緣起讚」,今天因限於時間關係無法詳說,大家若能常常持誦,對於空性、緣起的道理應能逐步理解。  上面提到一點:諸法實相是空性。雖然煩惱本質也是自性空,但因為我們顛倒心識的執持而生起諸如愛、憎之類的煩惱,也就是導生苦諦結果的集諦——這些如果經由空性的了知,知道透過修持可以對治的話,自然就會企求脫離生死輪迴,並肯定解脫之道是可以證得的。同樣的,基於看到眾生的煩惱苦痛源於愚痴、無知,就會生起幫助眾生脫離痛苦的大悲心。所以,由自己可以導生解脫的意趣;由眾生可以導生大悲意趣。總之,由空性慧的體悟,而能生起更強烈的大悲心的道理也就在此。


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



分享

Facebook
Plurk
YAHOO!

土地買賣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t87vtgr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