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剛經說什麼5 現在講第十品經文之前,先講一下莊嚴淨土,這是大般若的淨土,佛的淨土,不是僅指西方極樂淨土。所謂莊嚴淨土就是一念不生全體現,是心清淨,心空,真淨土。   說到這裡,想到禪宗丹霞祖師的一副對聯;丹霞祖師與呂純陽一樣,是唐朝人,都是去考功名,半途改去修道。這位丹霞在趕考的路上,遇到一個人與他閒談,後來對他說,看你這個人的志氣才華,何必要考功名,你到江西的考場找馬祖,可以成佛,比這個功名好。後來丹霞就去找馬祖了,這是丹霞禪師的公案。   丹霞的禪堂有一副對聯:「此是選佛場,心空及第歸」。等於說我們這個禪堂也是考場,是選佛的考場,心空就是淨土,就考取了。真能夠空此一念就考取了,心空及第歸。學佛的究竟,就是空此一念,俗名叫做現在的現實淨土。所以佛在佛經上說,「心淨則國土淨」,處處都是淨土,處處都是極樂世界,只要心淨就國土淨。   金剛經的這一品,梁昭明太子給它的標題是,莊嚴淨土分。 第十品  莊嚴淨土分 【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菩薩莊嚴佛土不。不也。世尊。】他說我問你,你認為一切菩薩有一個另外的世界,譬如天堂,天堂外面的國土等,一個另外非常莊嚴,好看,漂亮的佛土嗎?一般人心中的佛國世界及莊嚴佛土,都是因人而異的,愛黃金的人想到的是黃金遍地;愛山水的人,一定夢到佛站在高山頂上,好清淨!好美!這叫作各如其所好,也就是楞嚴經上的四句話,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,循業發現,寧有方所」。 世界上一切知識的範圍,宗教哲學的境界,都是依一般人自己的心靈造成的。隨眾生心量的大小,你那個天堂,你那個佛土,也有大小。應你所知的範圍,量的大小,佛國就有多大小。所以佛在這裡問,「菩薩莊嚴佛土不」?須菩提說不是的,他否認所謂的莊嚴佛土世界存在。 【何以故。莊嚴佛土者。即非莊嚴。是名莊嚴。】 金剛經常用這種論辯方法,所謂莊嚴佛土,只是一句形容的話;「即非莊嚴」,實際上不是我們想像的那種莊嚴。我們想像的莊嚴,一定是地方清淨,大家閉著眼一想啊,一定想一個什麼都沒有,空空洞洞的境界。但是這只是你想像的,有這麼一個境界相,已經是不莊嚴了。絕對的清淨,絕對的空,絕對不是你想像的,是名莊嚴,所以叫做不可思議。   這三句話,正,反,最後的綜合,告訴你畢竟的空靈,而你所講的空,想像當中的空,已經是不空了。真正佛土的莊嚴,你沒有親自證到過,不要空洞的想。這是須菩提回答的道理。 【是故須菩提。諸菩薩摩訶薩。應如是生清淨心。不應住色生心。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。應無所住。而生其心。】 現在佛解釋什麼叫清淨心?「不應住色生心。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。應無所住。而生其心。」禪宗六祖初步悟道,就是這一句話,聽到了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就開悟了。此心本來無所住的啊!因為你不明白此心無所住,無所住是畢竟空;有個空的境界,就不對了澎湖民宿,就有所住了,就住在空上了,那是住法而生心,住在空法上。 【須菩提。譬如有人。身如須彌山王。於意云何。是身為大不。須菩提言。甚大。世尊。何以故。佛說非身。是名大身。】 「譬如有人,身如須彌山王」,注意這一句話喔!須彌山王就是講法身,得到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,可以初步證到一點法身了。法身是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,所以法身也是大身,也叫做無邊身。他說你要得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啊!對佛的法身莊嚴淨土,都知道了,佛的世界,佛的淨土,就是這個樣子。他說,我再告訴你啊!假使我講一個人,身體大得像須彌山一樣,像喜馬拉雅山那麼大,胖得比崑崙山還要胖,你說他大不大?那是一個譬喻,是說法身無量無邊的大,永遠的不生不死。佛告訴他最後的結論,「佛說非身,是名大身」。擺脫了我們肉體的身見,身見就是八十八結使第一個解脫不了的疙瘩,把身見空掉了以後,就可以證得不生不死的法身。 不生不死的法身,也是一句抽象的話,佛法只有實證,你證到了以後才知道,是法不可說,不可說,凡是說的都不對,這個就是法身。所以禪宗講的悟道,第一步就是要證得這個空性的法身,身見才能夠脫掉,才可以說學禪。 第十一品  無為福勝分 【須菩提。如恆河中所有沙數。如是沙等恆河。於意云何。是諸恆河沙。寧為多不。須菩提言。甚多。世尊。但諸恆河。尚多無數。何況其沙。】 恆河是印度一個主要的大河,就像中國的黃河一樣。現在佛提出來一個問題,恆河裡頭沙子有多少?數也數不清,多到沒有辦法計算,這是第一句的一個觀念。   第二個觀念,「如是沙等恆河」,還有很多條恆河,像恆河沙那麼多條的河,這是第二個觀念。「於意云何」,你的意思看看,「是諸恆河沙」,是所有這麼多條恆河裡頭的沙子,「寧為多不」?是不是很多?「須菩提言,甚多,世尊。」須菩提就說了,世尊,佛啊!這當然很多很多啦!   佛又說:「但諸恆河,尚多無數,何況其沙。」這個世界裡,我們這個宇宙裡,在印度是看到一條恆河!在中國還有一條黃河呢!在歐洲或其他各地,都有一條極大的河,很多像這樣的大河,還多得很。   這裡我們看到兩個觀念,第一個就是佛說的三千大千世界,佛的世界宇宙觀,每一個宇宙裡河流多少?佛經上常說,我沒有辦法告訴你,因為你們的知識不夠,無法瞭解。過去我們聽了好像說空話,現在因為科學的證明,就曉得他所說是老實話。   其次第二點,他就告訴須菩提,像恆河一樣的河流都多得數不清了,何況每一條河流的沙子呢?更數不清了。 【須菩提,我今實言告汝。】   講到這裡,他又叫一聲須菩提,我老實告訴你: 【若有善男子。善女人。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。三千大千世界。以用布施。得福多不。】 這幾句話連起來是一個問題,我現在要老實告訴你,假定現在所有世界上不管男的女的,用人世間最貴重的七寶,「滿爾所」,裝滿了你所婚禮顧問住的這個像恆河沙數多的三千大千世界,都拿來布施給人家,救濟世界上所有的眾生,你想這個大好人,得福多不多?他所得的善報多不多?   須菩提言。甚多。世尊。   這當然太大了,這個人做了這樣的善事,這福報太大了。 【佛告須菩提。若善男子。善女人。於此經中。乃至受持四句偈等。為他人說。而此福德。勝前福德。】   這就很嚴重了,他說假使這個世界上,有一個善人,對於金剛經的內容完全瞭解了;乃至「受持」,這兩個字特別注意啊!意思是接受了,并且照著經典上去修持。   進一步說,對於金剛經的道理義理瞭解了,功夫證到了,有所領受;道理上領受沒有用,是真的懂了佛法,身心有感受,有轉變了,這個才叫受。光是受還不算數,要永恆保持那個狀況,那個境界,所以叫做受持。   受持二字不要隨便把它看過去了,有人天天一卷金剛經,也叫受持,那是普通的,因為唸完金剛經,你就不管了。   如果懂了經的扼要,等於吃飯吃菜一樣,最精華的營養已經吸收到了,用不著管那些渣子。金剛經中也講過,佛所說的法,像過河的船一樣,你已經過了河,這個船就不要了;你金剛經不唸都沒有關係,就是要你真懂得,那才叫受持。   假使有這樣一個人,不要說受持全部的金剛經,只要中間的四句偈,能夠真正領悟了,有所領受,而保持境界,然後再來教導別人,為他人解說,這個人的福報,比用全宇宙財寶布施的福報還要大。   這個很嚴重啊!這樣說來,那講金剛經的人,福報就大的不得了啦,大得沒有辦法裝了,連宇宙都裝不下了吧!這個福報是無為之福,清淨的福,可不是世間的鴻福。 這一品是說明無為福的重要,也就是說學佛修道的結果,是求無為之果,中文翻譯叫無為,梵文就叫涅槃,涅槃就是無為的意思。無為之道就是最上等的成就。 那麼,要怎麼樣才能成道呢?要依循行為上的善行成就,福德成就,自然可以成道。所以學佛只有兩種要事,一個是智慧資糧,一個是福德資糧。譬如我們現在研究金剛經,以及所有的佛經,都是找智慧,就是儲備智慧的資糧。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是找福德的資糧,智慧不夠不能成道,雖有智慧,福報不夠也不能成道。 第十二品  尊重正教分【復次。須菩提。隨說是經。乃至四句偈等。當知此處。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。皆應供養。如佛塔廟。】   這是佛吩咐的話,我們要特別注意。他說須菩提啊!「隨說是經」,再次告訴你,這個金剛經,乃至金剛經裡面的四句偈等,它有多大的威力呢?當這一本經放在這裡,「當知此處」,你應該要瞭解這個放經的地方,只要有這個經擺在那裡,或者經裡的四句偈放在那裡,他說不管天,鬼,神,阿修羅等,都要磕頭膜拜,就應當供養。   他說這一本經,或者裡頭的四句要義,就代表了佛的塔廟,好嚴重啊!可是幾十年來用金剛經包燒餅油條的也很多呢!那個時候金剛經不是塔廟,而是燒餅油條了。 【何況有人。港式飲茶盡能受持讀誦。須菩提。當知是人。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。若是經典所在之處。即為有佛。若尊重弟子。】   這本經典乃至四句偈在那裡一擺,就代表了釋迦牟尼佛本身在此,有那麼嚴重!一切天、人、神、魔鬼,不能不頂禮膜拜。更何況還有人能夠研究這個經典,懂了這個經典,進而修行,領受在心,保持佛的境界;乃至有人,每天唸一卷,或者一節金剛經,這個功德大的不得了,威力也大得很。   須菩提啊!我告訴你:   「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。若是經典所在之處,即為有佛,若尊重弟子」。 佛告訴須菩提,一個人能夠喜愛金剛經,研究它又使它流通,這個人已經成功了,在這個世界上是第一等人,成就了最為希有之法。是人中少有的了不起,成就第一希有之法。在四川、湖北經常用的一句土話,對於很久沒有來的朋友,偶然來了,稱他為希客,難得來一次的希客。也就是稀少之稀,兩個字通用。   剛才說,這本經典所在的地方,就等於代表了佛,等於佛就在這裡,甚至代表佛的弟子們,須菩提、舍利佛、目連、迦葉等等,這個經典多嚴重啊!   可是我剛才向大家報告,包油條也經常看到,就像當年我印禪宗的指月錄這本書的故事一樣。還記得是請蕭先生和好多人幫忙,印好了指月錄,但是銷不掉,有個朋友向屠宰公會推銷,一共銷了二三十部,後來指月錄沒有了,我就請他趕快想辦法把那些書收回來,他跑去只要到了三五部,原來他們用來包豬肉包掉了。   天下有這樣的事情!佛經拿來包豬肉,這都是現在的公案。前面說到金剛經有這麼嚴重,這麼偉大,我們現在人各一本,不知道有多少塔廟啊!   大家千萬注意!讀金剛經,讀佛經,千萬不要被文字騙過去。這本經典在這裡真有那麼大的威力嗎?   我講一個故事,這是中國讀書人過去所講的,說易經有八卦可以驅鬼,所以有個年輕人跑到深山裡頭讀書,除了讀的書以外,特別帶了一本易經,放在枕頭下因為怕鬼。夜裡聽到鬼叫,他就拚命拿易經出來搖,越搖鬼越叫得響,一夜嚇得半死,等到天亮跑到屋外一看,原來是窗外一條繩子,掛在樹上,夜裡大風一吹發出聲響,他當成鬼了。   所以易經連繩子都趕不跑的,一本金剛經是不是同樣的道理呢?當然也一樣。   那麼這怎麼解釋呢?這是說要變成你自己,經義在你自己心中才行。佛所說經典在的這個地方等於是塔廟,但是他沒有講是這一本印的書啊!他也沒有講在什麼地方啊!   所以我們要重複古人的偈子,這個偈子是很有道理的:「佛在靈山莫遠求,靈山只在汝心頭,人人有個靈山塔,好向靈山塔下修」。佛在靈山,你不要跑去找了,靈山只在你心中,就是這個道理。   所以經典上面教你受持,這個經典在這裡等於佛,即心即佛,你真悟到了金剛般若波羅密多是智慧的成就,悟道了,你這個心地的本處就是佛,就是佛的塔廟,一切天人、阿修羅,沒有不皈依,不供養的,道理就是這台北港式飲茶個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t87vtgr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